第二十一章、走进印度(下)
对於新德里的拉姆利拉广场,无论是来自西孟加拉邦的低种姓司机小伙子,还是驻印度大使馆的白泉颐卫生专员,都似乎挺熟悉的样子,两人商议了一会儿,很快就在附近找到了一座看着还不错的自助餐厅。
总的来说,这餐厅装潢得还不错,空调冷气开得很足,环境也挺干净,就是气味稍稍有点不太好,总是弥漫着一股隐隐约约、若有若无的,类似於脚臭和酸奶混合在一起的奇怪味儿。不过,只要再往里面走一段,能够闻到食物的香味之后,就被盖了下去——后来王秋才知道,大部分被印度人长期居住过的地方,都会有这种气味,只是程度或轻或重而已。因为他们咖喱吃得太多,加上天气太热,流汗流个不停,身上总是分泌着一股咖喱酸臭味儿,越胖越黑的人体味越重,时间一长连他们待着的地方也被“污染”了……
(凡是乘过大批印度旅客的国际航班,在接待其它国家旅客之前都要往机舱里喷空气清新剂。)
中国人的文化一向讲究以食为天。对於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子来说,在外旅游的一大快感就是当地的食物很对胃口,既能体验异域文化的新奇感,又能大快朵颐;相反,最大的失望就是当地的饮食难以下咽,转而只能投靠当地的中餐馆,但又往往会继而发现,这所谓“中餐馆”弄出来的食物口味也是严重对不起祖宗,搞到最后只能吃方便面……在一个地方吃的好不好,直接联系到中国游客对异乡的观感。那些有特色可口美食的地方,印象就会好一点清晰一点;而食难入口的地方,感觉就恶劣不少。
当然,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很大,哪怕是中国各省的菜肴风味也是天差地别,用自己的标准揣度别人的饮食文化确实是有些太主观。但没办法,旅游的印象本来就是很主观的玩意儿……
在这一点上,印度是个很倒霉的国家,得益於其在卫生条件上的恶名远扬,该国的饮食文化通常直接被剔除到了中国游客的体验选项之外,很多短期旅行的人,甚至连尝试一下印度食物的想法都不会有。
然后,根据王秋今天的亲身体验,印度的食物确实是不怎么样,但也没有传言之中的那么惊悚。
——在这间自助餐厅里转了一圈,王秋就发现了印度菜的三大特征:
第一、很少有肉;第二、热菜几乎全是糊糊,以咖喱为主;第三、没有纯粹的绿叶菜。
整个自助餐厅里,如果算上甜点的话,各种菜肴加起来不下一百道,但绝大部分都是素食,仅有的荤菜是的鸡肉和煎蛋,还有切成小块的煎鱼排。但却没有牛肉和猪肉,原本似乎有烤羊肉的,可惜在王秋他们进来之前就被食客们分光了,只剩下几根骨头和一只空的不锈钢盆子。然后,除了那些烤出来或者煎炸出来的食物之外,剩下的菜肴基本都是各式各样的绿糊糊、黄糊糊、褐糊糊、辣糊糊……
——印度人对於素菜似乎没有清炒的概念,而是从豆子到花菜,从叶子到根茎,全都切碎煮在糊糊里面,鸡肉如果不是拿来油炸或烤的话,也是一样放进糊糊里炖……这可真是一种适合懒人的料理方式。
中国人通常习惯於把这种糊糊菜统称为咖喱。这算对,也不算对。所有的糊糊菜都是用香料熬制的,咖喱只是这些香料之中最主要的一大类,还有其他的味道,比如有的糊糊是茴香味,有的偏薄荷味,有的类似红烧的汤汁,有的吃起来类似罐头蘑菇汤,有的会加芝士在里面,有的会加香叶在里面。
而且,中国人吃的咖喱,一般是先从英国传到日本,再从日本传过来的三道手版本,里面必不可少的三样玩意儿就是土豆、胡萝卜和肉。但在正版印度咖喱里面,更多的则是豆子和洋葱,还有放香菜、玉米、菠菜和西红柿的,放土豆和胡萝卜的反而不是很多见,此外具体的口味也存在一定差异。
不管怎么样,王秋他们每人都用小碗舀了好几种糊糊,又拿了些油炸或烤出来的面食,然后找了张桌子坐下。每张桌子上都有一盆飘着柠檬切片的清水供食客们洗手,洗完之后就各自对食物伸出了手指……
——印度人吃饭一般都是直接用手的,想要餐具得自己向服务员讨要,还不一定有。
接下来,王秋他们就发现,这座自助餐厅的印度菜虽然卖相不怎么样(都是糊糊),但口味还不错。尤其是那几种面食点心,都做得很有水准——炸得浑圆香脆的金黄面包球,里头是加了红糖的奶酪,只要咬上一口,甜甜的汁液便顺着嘴巴流满下巴;做成三角形的油炸咖喱饺,里头晒着用咖喱香料调味过的土豆和蔬菜,吃后香辣过瘾,真是满嘴留香;还有烤的焦香又富有嚼劲的印度抛饼,用来蘸着各类糊糊吃,确实是再合适也没有了;最后,作为饮料的酸奶和奶茶,同样做得相当不错,就是略微甜了些。
当然,像旁边餐桌上那些印度人一样,用手指头伸进碗里,将米饭和糊糊菜一起搅来搅去,并且时不时把手指头放进嘴里吮吸两声,王秋等人还是感觉有点不太适应……虽然新疆手抓饭也是这么吃的……
“……虽然这些糊糊看着让人很没食欲,不过吃起来似乎口味还行……尤其是这个香菜咖喱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