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0.第310章 ,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(一(1 / 2)

大穿越时代 老老王 6517 字 3天前

第一章,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(一)(羊年第一更,新年不断更,求票票鼓励!)

第一个瞬间:崇祯皇帝的忧郁

崇祯四年十一月,北京,紫禁城,深夜

十一月份的北京城,已是到了一年中极寒冷的的时节了,本来已是极冷了,这些年天象又不好,夏日里连月不雨也属寻常,这冬天自然就更加寒冷了,滴水成冰也不是说说的。全城街道上一片冷清寂静——北京城是有夜禁的,初更后一般人就不可在街头出行了,否则被五城兵马司的差役给捉了去是要挨罚的。

而作为大明帝国的核心中枢所在。紫禁城内的规矩更是森严,各处宫室的大门一律紧闭不说,就是火烛也大都熄灭,紫禁城中黑压压一片,唯有干清宫一带依然灯火通明——这里便是明朝皇帝日常办公和起居的地方,当今天子朱由检极其勤政,像这样批阅奏折工作到深更半夜乃是常事。外面虽是深夜苦寒、冷风刺骨,却仍有许多太监侍卫昂首站立於宫室外廊两侧,随时等待里面一声呼唤,就能马上为之四处奔走。

此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虚岁刚刚过二十二岁,登基即位已有四年,虽然在后世的历史书中他是个悲剧人物,但在当时,尤其是刚刚登基为帝那几年,朱由检在朝堂和民间的声望还是非常高的,以至於被吹捧为“圣人出”——想想看,从他的曾祖父嘉靖……甚至更早一点的正德开始,明帝国连续若干代皇帝,按照东林党一干文人的记载,居然没一个是精神正常的:要么是酷爱游山玩水外带封自己做大将军;要么一心修道求长生;要么就是几十年不上朝,还专门跟大臣对着干;再或者就是个吃丹药吃死了的短命鬼;到上一代的天启皇帝则还要更夸张:居然不管朝政,把一切政事委於亲信太监之手,自己专爱做木匠!

相比之下,当今的崇祯天子朱由检不好色,不懈怠,每每处理国事到深夜,虽然成效具体如何,在短时间内似乎还看不出来,可光是这份勤勉姿态,也足以让受够了懒惰皇帝的大臣们激动不已了——他们这些“贤良忠臣”们熬了好几十年,总算摊着一个“敬业”的皇帝啦!

更何况,这位年轻的崇祯皇帝在上台之后不久,便无声无息解决掉了权势滔天的九千岁魏忠贤,手段干净利落,给满朝士大夫出了一口恶气,怎么看都像是个有能力,有魄力的中兴之主。

扫清邪恶的阉党之后,这位少年天子又组建了一个全新的东林党内阁,让朝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“众正盈朝”之景象。还撤销掉了东厂这个特务机构,以此来表示对东林君子的道德操守的全方位信任。一时间赢得士林一片赞誉,称其为尧舜再世……虽然“众正盈朝”的大明朝廷这两年似乎没出现什么盛世景象,反倒是天灾不断、边防崩溃,连续被东虏打到北京城下,陕西、山西一带的流寇也是越闹越凶,给皇帝的声望稍微带来一定影响。但靠着士林的竭力吹捧,这位皇帝的“英主”光环暂时还没有完全褪色。

不过,即便如此,眼下的崇祯皇帝也已经过得十分愁苦,虽然还是一个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,他的鬓角边上竟然已经出现了几丝白发。但总体而言,此时的崇祯皇帝至少还有继续勤政的动力,对大明王朝的未来还没有失去信心——此刻,朱由检才刚刚在灯下批阅完一叠奏折,示意旁边小太监抱下去,明日一早就要发往内阁让阁员们副署。他本人则有些轻松的伸了个懒腰,喝了一口茶水。

“……皇上,已经丑时了,该歇息了,要保重龙体啊!”伺候在旁边的大太监曹化淳提醒道。

“……不必多言,曹大伴,朕再看一会儿奏章。”崇祯皇帝毫不在意地答道。

曹化淳叹息一声,转身端上来一碟桂花糕,说是皇后娘娘知道万岁爷每每操劳国事到深夜,亲手制作了这些小点心,企盼万岁爷多多保重龙体……崇祯用了几块,眼睛却又落到桌旁另外一叠高高的奏章上。

对於很多皇帝来说,批阅奏章属於辛苦活儿,但崇祯皇帝登基的时间还不算太久,对於这项工作还没有彻底厌烦——现在的朱由检还好像一个勤劳老农民,见不得地里有杂草。不管多累,每日的奏章必定要处理完毕才肯就寝。所以只略微休息了一下,这位年轻的皇帝又开始投身於无穷无尽的案牍工作之中。

——照例是先翻看“引黄”和“贴黄”,那是通政司预览官员们写的关於奏折内容的介绍以及纲要,皇帝根据这些内容来判断哪些奏章属於紧急事务,必须要尽快做出回应,而哪些奏章不过是常例故事,可以不理会或是拖一拖。其中有关军事方面的“塘报”,历来都是朝廷的重点关注目标,凡有关军务之时,下面总是以最快速度报上来的,崇祯皇帝以前在批阅奏章时也总是优先寻找塘报。只是最近他有点怕看见这方面的东西——报上来的总是战败,民变、兵变……几乎每一份塘报都是一个窟窿,需要朝廷拿出大批钱粮物资去弥补,而且即使投下了巨额的钱粮物资,也未必能补得上。而皇家的内库却已经快空了……

麻烦归麻烦,事情总还要做——崇祯皇帝揉了揉额头,再次取出奏折,逐一摊开在桌面上。

果然不出所料,和以往一样,这些奏折里面大多数都是纯粹的废话,剩下的不是哭穷就是诉苦,还有就是一边遮遮掩掩地报告坏消息,一边互相推卸责任,真正能够有点实质性建议的内容几乎完全看不到。

——陕西、山西、甘肃一带的旱情仍在继续,不仅衣食无着的饥民暴动四起,粮饷匮乏的边军也纷纷倒戈哗变。自从白水王二於天启末年起事以来,饥民流贼四处劫掠,陷堡略城,犹如难以根除的跗骨之蛆:官兵向东,流贼向西;流贼前走,官兵后追。整个陕北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贼兵,官府根本清剿不过来。

幸好,崇祯初年的农民军尚无推翻大明王朝的明确意愿,他们大抵只是为饥寒所迫愤,而举旗抗税,靠武力夺取官府以及当地豪绅大户粮食,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饿时再举旗的日子,将希望完全寄托於明军妥协与招安——当此时,杀人放火等招安的水浒好汉深入民心,农民军渴盼吃饱不饿,若能有好前途绝不介意投降朝廷、为朝廷效力剿平“方腊”“辽贼”。如果大明朝廷能够有效地组织赈灾,如果大明朝廷能够带来足够的粮食,如果朱明朝廷能够寻找到输出危机的方向,陕西早期的民变是不难平息的。

大明朝廷官吏对此情弊,亦是相当明白,可他们没有毅力也没有能力解决难题,三边总督杨鹤就曾经向崇祯皇帝如是解释说:“……三秦诸贼穷饿之极,无处生活,兵至则稽首归降,兵去则抢掠如故,此必然之势。如欲散贼,必实实赈济,使之糊口有资,而后谓之真解散。解散之后尚须安插,必实实给与牛种,使之归农复业,而后谓之真安插。如是则贼有生之乐,无死之心,自必帖然就抚,抚局既定,剿局亦终。”

遗憾的是,虽然朝廷肯定了杨鹤的看法,但即使是崇祯皇帝也没能力解决上述问题,最关键的是拨不出安置的钱粮,只能让杨鹤两手空空去招抚,难道还能劝饥民老老实实待在家里饿死不成?於是西北官军欲要剿匪,则山陕赤地千里,遍地饥民起事,根本剿不胜剿;欲要招抚,又根本无钱安置。

如此一来,西北流贼降而复叛,叛而复降,如此周而复始,永远没完没了。更别提还有一干脑残的东林党在拚命帮倒忙:给江南的鱼米之乡大减商税,给陕西、河南、山西的千里赤地屡加田赋,一亩田的赋税累加到了二两,而种出的米麦却卖不出五钱银子,於是百姓弃耕逃亡者日众,成乡成县的田地被朝廷逼得荒废,流寇则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兵员,最终让西北局势一天天彻底糜烂下去——崇祯皇帝还不知道的是,陕北米脂有个原名李鸿基,后来改名李自成的失业邮差,如今已经加入了造反者队伍的行列……

——曾经的京畿繁华之地,如今依然是一片残破,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三年,辽东建奴两次突破长城肆虐关内,虽未攻破北京,却把四周的郊县都给摧残得遍地废墟、白骨累累、方圆数百里无鸡鸣。今年的建奴虽然未曾突入中原,但京郊各县还是奄奄一息,到处都在哭着求免税和赈济,还有许多溃兵和饥民在荒野间聚众作乱、打家劫舍,一时难以厘清。由此可见,天子脚下的京畿之地尚且如此,朝廷又哪里还能挤出钱粮,去赈济和安置那些远在陕西、山西的流贼呢?怎么样也得先管着自家眼皮子底下的地儿再说吧!

而且,为了争夺那些建奴屠戮之后遗留下来的庄园田土,各路皇亲国戚、官宦大臣一起出手,闹出无数风波,有些争产业的官司甚至一路打到了御前,让崇祯皇帝想一想都觉得头疼——哎,真是悔不该当初听了那个广东蛮子袁崇焕的胡言乱语,说什么五年平辽?!才一年功夫就塞防崩坏,女真鞑子都杀到皇城根下啦!而且来了一回还有第二回,接下来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三回……把这罪人给千刀万剐了绝对不冤!

——席卷西南数省的奢安之乱,如今总算是渐渐进入尾声,叛乱土司屡屡遭到重创,已经缩回老巢,不复当初天启年间围攻贵阳,横行川滇的浩大声势。但这些叛军在老家盘踞险要,凭地利死守,官军也是一时难以攻入。关於接下来是怀柔招抚还是继续进剿,朝廷暂时还没有定论,甚至还因此爆发了党争。

按照崇祯皇帝本人的意思,自然是想要招抚的,毕竟战争是个吞金兽,俗话说,刀兵一起,金银万两!而皇家内库已经没多少银两了,至於太仓(国库)里更是从来都入不敷出,指望不上,如果能省下几个银子,那么还是省下来的好,可惜出於帝王的面子,他又不好主动提出要服软,否则容易失了威严,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朝臣们吵嚷不休……所以,至少在短时间内,朝廷还没办法摆脱西南战事的军费开销……

——除了人祸之外,老天爷也是很不给面子,除了接二连三令人麻木的旱灾、水灾、蝗灾之外,今年夏天又闹起了大地震:崇祯四年七月十七日夜,湖广各府一起地震。常德府武陵夜半地震有声,黑气障天,井泉泛滥,地裂孔穴,浆水涌出,倒塌官署宫殿及城垣房屋无数,压死男妇六十人。澧州震声如雷,地裂沙随水涌,房倒树拔,压死人畜无数。荆州府坏城垣十之四,民舍十之三……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湖广的地方官府一直在哭哭啼啼地要求免税和赈济,而崇祯皇帝则一概驳了回去:朝廷这年头也没有余粮啊!

总之,天灾,辽事,流民这三个天大的麻烦,一刻不停地骚扰着朱由检,还有其它各种稍次一等的疥藓之患,更是每年每月都在纷至遝来,让他颇有一种焦头烂额之感。这两年唯一让皇帝感到欣慰的好消息,就是山西那边的宣镇,在去年鞑子叩边之时还能报捷,一战斩首二百八十级,在近年来已算是极好的战绩,尤其那个叫王斗的小小屯长居然能斩获八十级,大明要是能够多几个这样的忠勇之士该多好啊!

事实上,严格来说的话,好消息还有一份……朱由检转身拿起一份标注着来自福建的军务塘报,眼神复杂地再次阅读起了上面的内容——这是福建总兵黄石和福建巡抚邹维琏发来的捷报,声称前不久福宁军应琉球国王之请,由黄石领兵,邹维琏督师渡海东征,驱逐了盘踞该藩国的日本倭寇,并且随后继续追击,炮击了倭寇的老家,迫使倭酋跪地求和,发誓不敢再侵犯琉球和浙闽沿海。同时附送过来的,还有据说由琉球国王尚氏亲笔书写的谢恩表章《再造藩邦志》一份……按理来说,在大明王朝四面起火、八方冒烟的当下,这场胜利实在是能够振奋人心的一剂难得的强心剂,但在崇祯皇帝的眼里,却是怎么看怎么刺眼。

“……救藩国於危难,扬国威於海外?哼哼,写得真是妙笔生花啊!琉球国王身为外藩,不知内情也就罢了,黄石这厮难道还会不清楚,日本是洪武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吗?如此擅动刀兵,其心可诛啊!”

崇祯皇帝重重地把奏折丢在桌面上,不悦地冷哼道,但脸上的表情倒是没什么愤怒,反而有些冲疑和纠结:黄石这个人打仗的本事,朱由检还是很认可的——此辈在当年先是以一己之力平定广宁叛乱,斩杀叛将孙得功,掩护数万军民安然撤退;之后又跟着毛文龙跑到东江,在长生岛立营练兵,很快就拉起了一营精兵,凭着一套长枪阵,在战场上捷报频传,陆续砍了不少鞑子的人头,逐渐扭转了辽东战场的颓势。到最后,黄石甚至单枪匹马闯辽阳,斩杀敌酋努尔哈赤而归,一度让辽东建奴闻黄石而色变,堪比三国之时在长阪坡杀了个七进七出的赵子龙,风头甚至盖过了他的顶头上司毛文龙,故而很得先帝兄长青睐。

天启六年底,鉴於辽东战局好转,朝廷论功行赏,黄石晋升福建总兵,加衔为“钦差平南便宜行事、挂平蛮先锋将军印、提督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军务总兵官”,调离辽东战场,率部南下,预备在福建备齐了辎重之后,就用这支精兵去平定西南的奢安之乱。孰料海贼於此时大举侵犯闽地,连番攻破州县,俨然当年倭患重演,黄石抵达福建之后,不得不立刻开始剿匪以固根基,远征西南之事就这么耽搁了下来。

然后,就在福建海贼被黄石率军逐步荡平的时候,天启皇帝突然重病驾崩了。

接下来,虽然兄长(天启皇帝)在驾崩之前曾有遗言,要朱由检重用黄石,但在刚登基的崇祯皇帝看来,黄石此辈实在是让人很不放心:根据锦衣卫收集到的情报和文官的弹劾奏章,黄石此人极度的心狠手辣、翻脸无情,旧日上司孙得功分明对他有提携之恩,还准备把女儿嫁给他,在广宁之乱当中却被他眼都不眨地杀了全家,甚至逼得未婚妻上吊自尽——其人之天性凉薄,以及对权势之热衷,由此可见一斑。

而且,据监军太监的秘奏,黄石此人居然不贪财不好色,甚至可以说是无欲无求,一向不蓄养家丁而与士卒同甘苦,从前的长生军,现在的福宁军,皆可整体视为他的家丁,很难说他有没有什么不轨之志。

况且此人德行有亏,乃是公认的阉党大员,和魏忠贤那个奸贼长期勾搭。先帝尚在之时,就和朝中不少大臣私下过从甚密……对一手提拔他的先帝,黄石或许是忠心的,但是对自己这个皇帝,可就不一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