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8章 主力舰的舞台(1 / 2)

帝国风云 闪烁 1700 字 21天前

大战期间,大西洋上的海战与太平洋上的海战有很大的区别。总体上讲,大西洋上的海战整体上比太平洋滞后了两年左右。说得简单一些,就是在大西洋上,几支较为强大的海军依然抱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不放,仍然认为战列舰才是真正的海上霸主,直到舰队航母在太平洋上证明了自身的实力,英、德、意等国才开始重视航母,也才开始全力打造舰队航母。

当然,这种发展方式,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大。

在大西洋上,舰队作战的主要地点有两个,一是地中海、二是北海,而这两处海域都被陆地或者岛屿包围着,不但海域面积非常有限,而且几乎都在岸基航空兵的覆盖之下,因此让英、德、意等国海军的高级将领认为,适合在大洋上活动的舰队航母在这些海域里的用途并不大。

显然,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认识。

别忘了,斯科特就用两艘舰队航母偷袭了威廉港,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绩。

舰队航母的用处大不大,不是看用在哪,而是看怎么用。更何况,西南太平洋上的海域也不够开阔,可是中国与美国的舰队航母照样是绝对的海战主力,并且创造了很多让战列舰不可企及的战绩。

当然,等到英、德、意等国认识到舰队航母的重要性,再加大投入力度的时候,已经来不及了。

当时,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就只有五艘舰队航母。其中一艘在北大西洋上战沉、两艘在印度洋上战沉。也就是说,到一九四二年底,英国皇家海军准备发动一场决定性进攻、一劳永逸的铲除威胁的时候,可用的舰队航母只有两艘。而且都是载机能力偏弱的“光辉”级,并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。

要知道,此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也有一艘舰队航母,即在大战前开工建造,在一九四一年才服役的“柏林”号。虽然“柏林”号的载机能力也不算强,但是这艘航母与中国海军的“秦始皇”级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,而“秦始皇”级的战斗力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,被证明是一种相当成功的舰队航母。综合来看。“柏林”号的作战能力肯定强于“光辉”级。

主要的问题还是舰队航母在双方海军中所在的比例太低了,根本成不了主力。

当时,英国皇家海军总共有八艘主力舰,即两艘“纳尔逊”级、五艘“乔治五世”级与刚刚建成的“前卫”号。这其中。“前卫”号还处于调试阶段,而“威尔士亲王”号与“约克公爵”号在印度洋,可用的只有五艘战列舰,且其中的两艘“纳尔逊”级因为航速较低而没有编入本土舰队。

也就是说,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中。属于自己的只有三艘“乔治五世”级战列舰。

当然,这并不表示本土舰队就只有这么点主力舰了。

美国参战之后,按照与英国达成的协议,派遣战舰加入本土舰队。使本土舰队获得了兵力上的优势。

一九四二年底,有两艘美国主力舰在本土舰队里服役。即“南达科他”级的前两艘。

此外,在圣诞节到来前。“北卡罗来纳”号与“华盛顿”号也赶到了斯卡帕湾,编入了本土舰队。

算上部署在朴茨茅斯的两艘“纳尔逊”级,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达到了九艘。

重要的是,其中七艘都是快速战列舰,而且四艘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在当时绝对是一流战舰。

与之相比,两艘载机能力不强的舰队航母根本算不了什么。

说白了,在这种兵力配制下,就算让李向龙来指挥本土舰队,他也不会把舰队航母当成主力使用。

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这边,主力同样是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。